干貨丨照著做,設備開機率提升50%
一臺膠印機價值高達幾百萬之巨,對于一些中小印刷廠來說,這可能占據了公司固定資產的一大部分。在印刷包裝行業的微利時代,印刷廠惟有通過提高印刷機的開機率才能盡快收回成本。
減少印刷機調機時間是我們提升印刷機效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。假如我們每天每臺印刷機做20個訂單,每次換單時間在20分鐘,那么每臺印刷機一天就要換單停機高達400分鐘。若能做到換單只需10分鐘,就直接節省了200分鐘時間,效率直接提升50%。
要想做到這一點,就需要我們合理地安排從印刷前準備到現場調試、人員分工等一系列工作。只有讓設備提高開機率,才能達到效率提升50%的目標。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呢?
先來談一下印前準備工作中需要重視的點滴細節控制之處。印前準備我們需要準備些什么?如何保障準備到位呢?
領取油墨,檢查油墨的ph值、粘度、色相是否符合標準。因ph值控制印刷對紙張的吸附力,尤其是做網點疊印最為突出。
假如你ph值調整是前一個紅色ph值設為9,而后面疊印色藍色ph值設定為8,這樣疊印出來的效果就是藍色蓋不住紅色,疊印效果就會差。
同樣粘度是控制印刷品質最關鍵因素之一,粘度過高會出現印刷不清晰、脫墨等現象,所以一定要檢測。不檢查色相,上墨發現不對后再清洗油墨,就會損失2公斤的油墨及花費最少15分鐘左右停機換墨。
查看印刷生產排程后,安排人員去領當天需要使用的油墨并放置到現場車間。上機前先攪拌油墨,然后上墨循環生產。
在我們印刷過程中常常出現,印刷版上機后發現印刷版不對,或發現印刷版磨損導致不能印刷情況,從而造成換單停機。每次會導致30分鐘的停機浪費,且每次清洗油墨的浪費最少也是2-4公斤墨量。
那如何克服此類狀況發生呢?
版房人員按照生產排程單拿印刷版,送至印刷機。
拿版人員先對印刷版進行基礎檢測,如文字是否正確。
檢查版面是否有污跡或磨損等,再送到機臺并核對印刷版號是否正確。
在印刷過程中,印刷版、油墨都上機了,發現紙板沒有出來,而導致機器換單洗墨,這類事情時而發生。
以下建議供大家參考,可用來防止類似問題的發生:
首先,查看紙板是否已經生產出來,避免印版等掛好卻沒紙板印刷現象。
按生產排程,梳理所需要生產紙板的排序。
總結:以上三方面如能做到,現場停機時間將會減少20%。只有在細節上控制好,才能逐步提升印刷機效率。
企業想提高印刷效率,小編認為改進的最佳辦法是記錄我們現在的工作情況,記錄所有調機動作,并將其劃分為內部和外部任務,盡可能的將內部任務轉化為外部任務,并減少外部任務所需要的時間。
內部任務是必須在設備鎖定狀態下執行的活動。如換印刷版、調整壓線輪位置等機器必須停下來的動作。
那如何提前完成內部任務呢?
通常四個人一臺設備,1號為機長,2、3、4號為副手。
往往會發現,上一個單子結束后,員工都不知道要做些什么,就是在那兒等待或等機長指令。所以,減少上單停機后打開機器前的銜接時間,就能達到縮短準備時間效果。
上單結束后,設備停下來員工常常反復找工具、拿工具,做重復的動作。因此,必須要減少機器打開后,1、2、3號員工反復進出機器拿工具的時間,動作減少重復則時間就減少了。
常規操作中,一般是把上一單印刷完畢后,把前一個單子版墨清洗了再去找印刷版,這個環節會浪費1-2分鐘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提前準備好要更換的印版、襯墊及油墨,放置到所需要更換的印刷單元,這樣就可以節省2分鐘的時間。
調整下個工單的工藝參數非常重要,要按工藝卡片上的數據記錄進行調整,杜絕上機后再進行調整。
印刷機是個團隊合作的小組,當某個崗位沒有把內部事項做完的時候,其他人員應集中人力把內部事件先完成。
總結:按上述操作大致可以節省4-5分鐘,一天20個單子也就節省了100分鐘時間,提升了20%的效率。
外部任務是在設備生產過程中可以執行的活動:準備印刷版、油墨或上墨等工作事項。
那如何來縮短外部時間呢?
上單結束后,應該迅速清理進紙部并開始進行調整,拉走上單印刷品,調整堆碼機準備托盤。
需要盡量利用4號員工完成外部事件,只有合理安排員工的工作流程,才能減少等待時間。
總結:想提升50%印刷效率,需要通過現場操作和驗證來達到實際需求??梢越梃b的一個方法,就是用攝像機現場實際拍攝,然后進行討論及改進。經過2-3次討論改進,一定能節省大量時間。